武七|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清史记载为乞丐的人,被誉为“千古乞丐”

生肖 2024-02-05 09:24

罗素说:“在所有的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诚然,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品格,一个人在逆境中很难依然保持善良。 而武训不一样,他是一个卑微的乞丐,却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毕生致力于创办免费学校,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有机会上学。

经验与愿望

1938年12月,吴训出生在山东省唐邑县柳林镇一个贫穷的吴姓家庭。 武训不是他的真名,是清***为了奖励武训的功绩而给他起的名字。 武训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大家称他为武启,又名武斗马。

吴寻家虽然穷,但生活还过得去。 但是在武训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只剩下几个孩子在等着喂养。 武训也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失去了求学读书的机会。 这是武训心中最遗憾的事情。

武训自幼丧父,不得不沿街乞讨以维持生计。 14岁那年,武训凭借着不俗的体力离开了家庭,到外边当佣人。 武训年纪小小,吃了不少苦头。 雇主总是让吴寻做最脏最累的活,还欠着吴寻的工资。 更让吴寻绝望的是,因为他没受过教育,雇主做假账,拒不发工资。 武训气得无力与雇主争辩,却被毒打一顿,躺在床上三天才好。

苦于没有受过教育,让武训感到悲伤和无助。 不敢再上班了,想来想去,20岁的吴寻决定去乞讨上学!

他要让更多像他一样没有条件读书的人能够识字,让他们不会像他一样。 于是,武训衣衫破烂,挂着破布带,拿着乞钵四处乞讨。 在随后十年的乞讨生活中,武训的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艰难的准备

乞讨的生活并不像电视剧里的乞丐帮那样潇洒自在,却很凄凉艰难。 在清朝或者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乞丐的地位都是最低的,低到任人打、骂、欺、踩。 武训乞讨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以辱骂他人为乐的人,武训都忍了下来。 他要完成他的愿望。

节衣缩食的武训一去不复返,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华夏。 终于在30岁的时候,武训凑齐了200多挂钱。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200多块钱并不算多,但这都是吴勋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一点点“挑”。

从20岁到30岁,这十年间,武训赤脚露宿,省吃俭用。 有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武训就哼着自己作的歌:“省钱买田,上义学当穷人。” 此时的吴寻头发又脏又乱,脸上也脏兮兮的。 太可惜了,衣服破烂不堪,他却乐在其中。

除了乞讨,武训还学会了一整套本领。 白天乞讨过后,武训晚上纺纱织麻。 他还时不时地给富人打工赚点钱,还充当媒人和使者,为别人赚取彩礼。

经过多年的打拼和打拼,48岁的吴寻终于购得良田230多亩,积攒了3800多挂钱。 钱很多,吴寻没地方放。 想来想去,武训决定把所有的积蓄都寄存在一个叫杨树芳的小伙子家里。

杨树坊为人正直,名声在外。 武训贸然前去探望,却以乞丐身份卑微被拦在门外。 武训不甘心,跪了两天两夜武七,才搬走了杨树芳,让他进了杨府。 当得知武训的经历和远大志向后,杨树芳被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深深地感动了。 他答应为武训存钱,并愿意帮他办学堂。

免费学校建设

1888年,50岁的吴训共斥资4000元,在唐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建了第一所义学堂,取名“崇贤义学堂”。 三十年吃饭睡觉,三十年节衣缩食,武训终生未娶,艰难而坚定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义学建成后,武训到当地有名的举人和进士家中,请他们到义学任教。 有老师就离不开学生,但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上免费学校。 他们害怕“崇贤私塾”的学费太高,他们负担不起,尽管吴寻一直强调义学不收学费。无奈之下,吴寻再次走访当地有孩子的家庭,恳求他们送孩子上学。

他知道没受过教育的苦楚,他不想让这些花一样的孩子,以后也像他一样。

幸运的是,免费学校很快就正式投入运营了。 开学第一天,武训向师生拜师,以示敬意。 因为担心武七,武训每天都会去看一雪。

有时看到辛勤的老师,武训跪下表示感谢; 见老师有些懒惰,武训便跪下请示。 连武训都会下跪要求不认真的学生好好学习。 因为武训的认真,师生们都不敢懈怠。

一时间,在“崇贤私塾”中立功的人不计其数。

去世了

1896年,武训病逝,享年59岁。那年,他正在新来的自由学堂看望师生,在清亮朗朗的读书声中含笑离世。

乡亲们得知武训死讯后,自发送葬,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乡绅无不抬着武训的棺材出殡。 无数五湖四海的人也自愿参加了武训的葬礼。 葬礼上,被救助的师生无不悲痛欲绝。 一时间,哭声大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正史记载的千古传奇乞丐

武训一生都在为创办义学而奔波。 他一生未娶妻生子。 武训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感人故事传到了朝廷一些达官贵人耳中。

山东巡抚张尧听说了武训的事迹后,被武训的壮举深深感动,于是特例召见武训。 说话间,张耀更加被眼前这个眼神清澈,衣衫破烂的男人打动了。 大手一挥,免去义学徭役。 张尧被武训的风采所折服,为了报答武训兴学的功劳,便将自己的名字改名为武训,并写下“荣于世”。

后来,张尧佐请光绪皇帝赐给武训一块匾额,以表彰他。 在场的百官和光绪皇帝都为武训深深感动。 光绪皇帝立即下令颁发匾额,并赐予武训一件黄袄。 武训死后,光绪帝悲痛欲绝,命史官将武训的丰功伟绩载入清史。

于是,武训成为正史记载的第一位乞丐,后人尊称他为“千古乞丐”。

武训一生仁慈执着,毕生致力于建立义学的理想。 这个卑微的乞丐看透了人间的丑陋和无奈,却依然选择了善良。 长生不老,是武训应得的,也是必须的!

标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