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七 武七|冠县小戏唱响国家舞台
蛤蟆嗡《武训推磨》在昆山演出。
各方齐聚昆山,参加全国百戏盛典。 冠县小戏《蟾蜍嗡》连演两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国内唯一一部刚刚复兴的地方小剧,为何会出现在全国舞台,引发观众的痴迷? 一直推动蟾蜍嗡剧流派恢复的冠县文化界,以及《武训推磨》的主要演员、编剧、乐队等揭开了谜底。
谈论恢复
跌宕起伏,蟾蜍嗡嗡作响
谈冠县老地方戏哈马嗡 哈马嗡剧种复兴的发起人之一、原聊城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郭银辉,说哈马嗡的主要伴奏乐器大多是当地的民间素材。 将香椿树根挖空做成琴筒,外覆泡桐木皮武七,配以30公分长的琴肩、两根丝弦和一把马尾弓。 香椿树根部柔软木质,声音浑厚悠扬。 蛤蟆歌声悠扬,歌词大量使用地方方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地方色彩。
冠县文化馆馆长董凤成。
董凤成说,哈马嗡戏起源于河北省武安县的“武安洛腔”。 落调艺人曾因家乡发生灾祸来到冠县桑阿镇一带乞讨,后来落调在桑阿镇、夹镇、两塘、白芨一带流传开来在冠县。 1958年,冠县桑阿镇文化站站长邱东山创作了蛤蟆小戏《故事在棉鞋里》。 1962年,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哈马欧姆剧团解散。 2008年,蟾蜍嗡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灌县文化馆组织任金光、徐诗蕊创作了董凤岗、梁运超作曲、韩祥智、韩华峰主演的蟾蜍嗡系列短剧《武训》五部短剧,请来邱东山导演排练三部曲,再次将蟾蜍推上舞台,在山东电视台举办的“谁不说我家乡好”栏目大赛中获奖。 很快,蟾蜍嗡再次陷入了沉默。 2015年3月,郭银辉创作小剧《三轿》。 为挽救濒危珍稀戏曲,冠县决定与蟾蜍一起排演《三轿》。 2015年11月,郭银辉、徐诗蕊、任金光完成了《武训社情》的剧本创作。 2016年3月10日,山东艺术学院与冠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哈默欧姆的《武训社情》搬上舞台。 至此,《武训社情》确立了蟾蜍嗡剧的流派,成为一棵迎风的树。
“原来的哈马嗡是师傅口授的,董凤岗和梁运超是最早把哈马嗡写进乐谱纸上的,这对哈马嗡的修复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银辉说。
谈创作
《武训推磨》构思巧妙
《武训推磨》的资深编剧徐世睿谈创作。
谈到《武训推磨》的创作,八十多岁的徐诗睿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他说,他和吴寻是几里外的老乡,他是听着吴寻的故事长大的,很佩服吴寻这种乞讨办学的精神。 从事文艺创作后,心里总觉得写不出武训精神,对不起冠县人民,对不起冠县这片热土。 武训的名声恢复后,他和任金光冒着风雪跑了几十里路去了解武训的事迹。 在灌县文化馆的支持下,任金光创作了蛤蟆嗡系列短剧《武训立志》、《武训乞讨》、《武训祭母》、《武训推磨》5部短剧, “武训功成”。 2006年之前,他写了《武训推磨》。
许世睿说,《武训推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比如,“什么,你不给钱吗?” “都不”等等,当时流行的顺口溜:冠县的“什么”,塘邑的“什么”,城里的老婆不工作武七,就是说冠县方言的特点。
郭银辉表示,《武训推磨》的构思更巧妙,人物形象更生动,源于生命高于生命,将武训的乞讨歌曲贯穿于整个推磨过程:不用拉,不用盖,不用干土垫路! 垫磨路! 磨盘来了,建自由学堂的吴起来转磨盘了。 这些都能真实反映历史。 构思上的巧思是戏中的巧思,讲究一种动作,磨能歌能舞。 这种历史真实性与舞台的巧妙结合,塑造了武训这个典型人物。 同时,也是矛盾的:以办义学为目的,拒绝了小寡妇的爱情。
谈业绩
现场灌县话引起共鸣
在《武训推磨》中饰演郎二奶的男主角韩祥智清唱。
蛤蟆嗡 《武训推磨》的两位主演分别是饰演武训的韩华峰和饰演郎二奶的韩湘植。 两位演员与乐队精湛的配合,将演出推向高潮。 “好吧,你不给我钱……你不给我钱,我要了你的脸。” 关县话从武训和郎二嫂口中唱出后,歌声悠扬悠扬,引得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或许当地观众听得懂灌县话,掌声经久不息。” 韩向志感慨道。
董凤成表示,蛤蟆嗡《武训推磨》是唯一一个10人乐队的表演团体。 剧团一登场,冠县特有的嗡胡等乐器的现场伴奏和乐谱也让全场耳目一新,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冠县文广新局局长项春贵谈到蟾蜍嗡。
冠县文广新局局长项春贵说,蟾蜍嗡是冠县地方戏曲,武训是冠县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教育家。 冠县高度重视哈马嗡作为地方戏曲的修复和传承工作。 它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哈马嗡和武训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此次来昆山演出,标志着冠县地方小戏正式走上了全国舞台。 相信演职人员会进一步完善蟾蜍嗡剧,让这部地方戏根深蒂固、蓬勃发展。
蛤蟆嗡《武训推磨》2008年参加山东电视台举办的“谁不说我家乡好”地方文艺比赛,获得小话剧最高分,并被评为最佳表演奖. 2011年获得“山东省地方戏曲比赛”铜奖。近年来,先后在各乡镇及周边省县演出100余场,演出深受欢迎。
文/图记者 陈金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