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梭鱼|庄河两小伙遇一群700斤梭鱼跳网

生肖 2024-02-09 10:07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查干湖冬钓的壮观场面,没想到这一幕竟然在我们家门前上演……”近日,住在庄河蛤岛附近的村民反映,他们在庄河海域鱼群众多,从未见过如此多的鱼。 3月30日下午,当地居民胡少森和朋友在海边无意中看到了一群鱼,短短3个小时就钓到了700多斤。 后来经查明,此次出现的鱼群为梭鱼,之所以出现成群现象,是因为春季梭鱼在近海定殖繁殖。

没想到大量梭鱼涌入潮汐溪

在庄河海边,渔民常说:“能看到成群的梭鱼,比中彩票还幸运”。 而这个运气,恰好发生在了胡绍森身上。 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在海边长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大的梭鱼,回想起那天的情景,真是壮观。”

3月30日中午12点40分左右,阳光明媚,胡绍森和好友谢永海从海边养殖圈步行回家。 当他们在滨海路庄河跨海大桥所在地行走时,发现海里时不时会有大鱼跃出。 这是一片浅海区,经常有人在这里出海。

车上正好配备了下海作业的防护服,于是两人决定在海潮涨之前出海抓两条鱼带回家。 “我们走了五六百米,发现数十条体长约60公分的灰色梭鱼正朝着潮汐溪游来,看到这一幕,我们非常激动。”

3小时捕捞梭鱼700余斤

看着,成群结队的梭鱼激起波澜,顺着潮水向两人冲来。 胡绍森和谢永海立即跑到附近的渔民家里,借来了一张大约100米长的渔网。 “我们一共钓了一网就回家了,没想到这一网钓了700多斤。” 胡绍森说,“打鱼的过程很壮观,完全忘记了梭鱼刺伤的痛苦。大约下午2:00开始打鱼,下网后,看着鱼儿冲进网里,来不及收网,我正忙着把挂在渔网上的鱼捞出来,但还是有鱼跳进网里。”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 一位70多岁的老人当了一辈子渔民,他还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这么大的梭鱼。

那天捕获的梭鱼有7公斤和4公斤重,个个都鼓着肚子。 “我们卖了500斤给鱼贩子,剩下的分给了我们当地人,也算是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难得的幸运。” 胡绍森说:“第二天,附近的一些渔民听说了这件事,就回到了当地。我专门乘船在海里打鱼,但早上只钓到三四条梭子鱼,而且不大。”

了解更多梭子鱼

身材

梭鱼有一个长而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能够在水中快速游动。 背侧蓝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纵纹。

发源地

是一种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和海湾,也可进入淡水。 中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特点

活泼善跳,常成群逆流游动,食底泥中的有机物。

复制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水域产卵。 在产卵季节黑梭鱼,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 从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

特征

识别梭鱼并不困难。 梭鱼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红黄色,所以中国渔民称它们为“白眼”、“蓝眼”、“红眼”和“黄眼”。

分析

大梭鱼群为何会出现在庄河? 原来是在“临盆”的路上

为什么这次有一大群梭鱼? 胡绍森和谢永海也是一头雾水。

对此,庄河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解释说,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只是梭鱼繁殖的河口不同,老百姓没有注意到。 梭子鱼是黄海、渤海常见的经济食用鱼。 主要栖息于海口河流的咸淡水交界处,以底泥中的微生物为食。 每年四月,幼鱼常顺潮河道,到各个河口产卵。 他们只游很短的距离。 12月开始在海水深处越冬黑梭鱼,次年春季在沿海河口生长繁殖,形成捕鱼季节。 现在正赶上“凯灵梭”,今年“凯灵梭”渔季的梭子鱼体型和数量都比往年多。

所谓“开灵梭”,是指春季暖冰开冻后捕获的第一批梭鱼。 梭子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 是高档宴席上的一道佳肴,尤其是春天的开苓梭。 煮熟的梭子鱼头香,所以民间有“丢了车牛,不丢梭子鱼头”的说法。 除禁渔期外,全年均可捕捞梭鱼。

为什么这些梭子鱼在繁殖期之前总是特别“贪吃”

庄河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梭鱼是一种极富盐度和广温性的鱼类,生活在35%高盐度海水至5%淡水的浅海、河口、盐沟中。 、内陆咸水湖、淡水湖,以及大大小小的池塘,梭鱼都能生活。 渔民利用幼鱼的溯河性,在5月上旬随潮将它们投放到港口。 幼鱼生长很快,秋季可长至200毫米,10月底即可收获。 它们可以耐受0-35°C的水温,其中18-28°C是最适生长温度。 梭鱼肚子鼓鼓的原因,工作人员说,在繁殖期之前,梭鱼进食比较密集,食道和胃里总是塞满了食物。

此外,近年来,庄河市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这也为海洋物种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保障。

1
标签:

相关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