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指什么生肖 本末倒置打一生肖是指什么动物

吉日 2025-07-31 09:57
来源头条作者:花生常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曾几次的退耕还林,退林还耕。这其中存在很多误区,是理解不到位,实施有误区。

林和耕原本有严格的界限,从老一辈传下来的土地自然是离村子比较近,交通便利,土质好,土层深厚,耐干旱,基本上旱涝保丰收的地块作为耕地,来养活附近的人。

那些比较偏远,交通艰难,土质贫瘠,特别是山区,沟壑,种地费力不少,收获微薄。这样的地方就会被荒芜,或者建成林场。建国后集体时代的几十年,那些被荒芜的荒山荒地几乎都栽植了树木,成为集体财产。这是那一代人的伟大,变荒山成林地,有了收入增添了价值,茂盛的植被净化了空气,舒适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固定了土壤,防止水土严重流失。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尊重他们!敬仰他们!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给新中国带来了崭新的的活力。农村分田到户责任制的实施,百倍的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粮食的产量几倍的增产增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与此同时集体化的林场也面临着改革,林场像土地那样,零散的分割到各家各户很难管理,就产生了几户联合成为一组,也把林场下放到户。

几户一组的林场不易管理分歧多,矛盾重重,最后实行了缩小户数,承包给个人的形式,再一次分割。这一次承包前是作价形式。很多是灭茬形式处理附属物。这一部分林场荒山的经营权落实到一小部分人手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栽植树木是 长远利益,短期内看不到效益,有了自主权的承包人就利用机械把林场荒山深 挖造成田地,一年一收确实见效快,也比较客观。就这样林场变成了耕地。

前文说过,耕地对于附近村民来说肯定有着特殊优势。只有不方便,土质不好,才成为林场。大部分在山上。这样的地方挖起来种地,大部分是偏颇地,刚刚整起来的土地疏松容易流失,每年雨季来临都会有大量沙土被冲走。这是一大危害。我们不要小瞧了这点点的流失,时间久了损失就大了。曾经有一位老前辈在用牛耕地,回头的时候牛不听话,顺势下山跑,他把犁地的犁摁着没提起来,自上而下划了一小道沟,年年有雨水顺着沟流,到现在已经是是几十米深的大沟了,这是老人亲自经历过的事。

林场的部分消失,破坏了植被影响了生态平衡,有很多野生动物,植物,野生中草药也会被破坏消失,影响更为深远。

有一个小村庄,总共八百口人。荒山林场大约五百亩左右,自从承包下来到现在,剩下的林场不足百亩。另外将近四百亩林场荒山全部变成了耕地。增加了耕地的份额,农田的收入是增多了。可以林场几乎没有了,林场中的植被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量很大。

国家政策中提到的退耕还林是指这一部分侵占林场份额的耕地。重新造林,重返蓝天。

而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另一种现象。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益始终比不上城市工业,致使大量的农民到城市打工赚钱,收入要比种地高的多,农村中出现了抛荒和占用农田栽树的普遍现象。

这样的栽树很奇怪,大片的土地只要有一份栽上树近邻必须赶快栽,栽晚了自己的地块就报废了。因此只要有人栽树周围几乎全部都是树木,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速生杨的出现更提高了树农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原本是耕地的地块变成了杨树林。

速生杨高大挺拔,生长速度快,喜欢土质好,不缺水的地方。因此上好的土地被占用的可能性更大。

也不能怪农民跟风式栽树,能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人在一个地方混不下去了,可以换个地方挪一挪窝照样能生存下来。树木则不一样,在大树下能被烤死,大树移栽的成活率极低,自古就有人挪活,树挪死之说。只要有一人栽树大片的杨树林就起来了。

这样的栽树方式,危害也不小,首先是占用了粮田,有些不想栽树的人们被逼无奈,只能把边缘没有树木的,山上不能栽杨树的地方搞种植。平原是大片树林,山上斑驳稀疏贫瘠之地倒成了粮田。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国家整治这种不良之风,退林还耕,是把原本是农田的林地重回农田,恢复粮食生产。

退耕还林是指通过毁林开荒生成的土地,重新植被,防风固沙,还回蓝天。退林还耕是把侵占粮田生成的林地返回粮田,富足粮仓。切实理解兼顾林耕,不能本末倒置。

标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