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座划分
中国古代也有十二“星座”,按阴历划分,你属于哪一个?
十二星座源于西方,如今在我国却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种种诡谲莫测的说法,可谓是赚足了眼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古代也有十二“星座”的划分,只不过名字不叫“十二星座”,而是叫“十二星次”,或直接称“星次”。
十二星次源于我国古代人民对星辰的崇拜,再由天文学家对星辰进行划分,主要用于记木星的位置,将“黄道”分为十二部分,不得不说与西方的十二星座颇为巧合,但十二星次早在我国汉朝时期便已经定型,也就是说探索阶段更早,初见于“左转”、“国语”等书籍,此后“汉书”中也有提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十二星次如何按阴历划分,每一星次又有何含义。
12.7至1.5,曰星纪。星指的就是星宿,而纪有记录,开始的意思,意思明显就是以星宿为计量方式开启的记录,《尔雅·释天》中记载“星纪,斗,牵牛也”,而斗、牛为二十八星宿中的两星名称。
1.6至2.3,曰玄枵(xiao),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号青阳,另一个儿子叫昌意,生颛顼帝,而玄枵就是玄嚣,玄嚣虽然没什么名气,但他是古帝帝喾之祖,所以死后古人以星次纪念他。
2.4至3.5,曰娵訾(ju zi),其实与玄枵一样,娵訾对应也有一人,名为诹訾,帝喾的妻子叫常仪,而常仪所在部落的名称叫诹訾,古代有以部族为氏的传统,诹訾氏被尊为北方星次也不奇怪。
3.6至4.4,曰降娄,降有降生的意思,而“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名称,意思是天降生娄人,据春秋史记载,为了保存夏人一脉,西周分封诸侯时将禹的后代东楼公封在杞地,而娄宿之名正是由娄人所得,小编不才也姓娄,只是星次为星纪。
4.5至5.5,曰大梁。大梁指的是魏国的都城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市,其上以娄地位星次,显然大梁为星次名称也不意外,魏人多为姬姓,远祖出自西羌,与降娄一样,属于西方白虎星次。
5.6至6.5,曰实沈。这个星次又与帝喾有联系,帝喾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阙伯,一个就是实沈。实沈是西方民族的后裔晋人的祖先,因此实沈在二十八星宿中也属于西方白虎星次。
6.6至7.6,曰鹑首。字面意思就是鹑鸟的头,虽然时鹌鹑的头,但代表的确实南方七宿中的朱雀,《左传》中出现过“鹑火”二字,鹑即火星,南方朱雀为火,这个南方星宿中的星次算是坐实了。
7.7至8.7,曰鹑火。这个星次中有一颗红色的星为星宿一,也就是长蛇座α,也是由于这可红色的星,此星次才被称为鹑火。
8.8至9.7,曰鹑尾。有首便有尾,这个星次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翼宿和轸宿,而翼宿有朱雀翅膀和尾巴的含义,不难看出古人对星次的划分规律。
9.8至10.7,曰寿星。寿星是我们都非常了解的一个称呼,古人认为观察寿星的明暗可以判断天子的寿命和国家的昌盛,因此在过去寿星被当做是领头星。
10.8至11.8,曰大火。实际上是一颗发红色光芒的星,这点与鹑尾有点类似,商朝之前,商人习惯以大火星定季节,还有专门观测这颗星的官员名为火正,也正是由于它的特别,所以才会成为十二星次之一。
11.9至12.6,曰析木。有学者认为析木的由来与云南的纳西族有关,纳西在古籍中称为么西,又可以写作木析,倒过来便是析木。而“析”的意思是分开,木指植物的统称,而析木星次所在的天域刚好横跨银河两岸,颇为贴切。
中国古代的十二星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这不叫星座,而叫星次。总共有十二星次,分别配对十二时辰和二十八星宿。
依据就是:根据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不同把黄道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或径称“星次”。每次有若干星官作标志。
能力有限 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十二星座
在我国传统神话中没有十二星座,但是有十二星次。在东方占星学中,黄道12星次是人类十二天性的代名词,一个人出生时,各星次落入黄道上的位置,说明了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及天赋。
黄道12星次象征心理层面,反映出一个人行为的表现的方式。于是将黄道分成12个星次,称为黄道12星次。并且与二十四节气、十二地支,十天干,四象,五行,二十八星宿一起组建了东方占星学依次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星次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十二星次起点在星空间的位置因受岁差影响而不断改变。十二星次又被称为中国古代星座,命理家认为十二星次与人的性格和命运有关,并可以据此进行性格特点分析、恋爱倾向、恋爱武器、算命婚姻预测,十二星次算命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或径称“星次”。
每次有若干星官作标志。十二次初见于《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主要用于记木星的位置。汉以后定型。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它们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并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注:春分点每年都有微小变动,但绝不会由黄道变为白道,所以十二星次和二十四节气都属于中国历法中的阳历部分。)
如星纪次的起点为大雪节气,中点为冬至中气,其余以此类推。各次起点在星空间的位置因受岁差影响而不断改变。
明末欧洲天文学传入后即以十二次名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名称,如称“摩羯宫”为“星纪宫”等。各宫均按黄道经度等分,其起点改与中气相连,如星纪宫起点为冬至点等。十二次在星占术中也被用作分野的一种天空区划系统。
十二次又称“十二度”。《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集解》引张晏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十二次就是“十二星次”的简称。也称为“星次”。
《新唐书·历志》:“故三代之兴,皆揆测天行,考正星次,为一代之制。”《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部·星次》:“《帝王世纪》曰:黄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刘昭补《汉志》亦曰:黄帝定星次,即今《尔雅》所记十二次,与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黄帝创之也。”
中国古代星座有哪几个?
青龙七宿: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朱雀七宿: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白虎七宿: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玄武七宿: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这些星宿都是由不同数目的恒星组成,是古代民间信仰的守护神。
另外还有一些带有特殊意思的单星,比如紫微星(帝王)、文曲星(文臣)、武曲星(武将)、牛郎织女星(坚贞不屈的爱情)、扫帚星(凶星,主要针对女性)、天机星(谋士、辅佐之臣)、天府星(守成之君)等等
中国古代有哪些星座
基本上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我们叫它做星宿。
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月球每天经过一区(称为“宿”或“舍”),二十八天环天一周。因此有二十八宿、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之称。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二十八宿的体系目前文献所知可以追溯到周朝初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备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1978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的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二十八宿的实物例证。
分组
二十八宿分成四组,并与东、南、西、北四宫及用动物命名的四象相配,而每宿又以宿名以及按照木、金、土、日、月、火、水的顺序与一动物相配。即:
四象:二十八宿(星名对照表)
东方:青龙
角宿 | 亢宿 | 氐宿 | 房宿 | 心宿 | 尾宿 | 箕宿
对应动物 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 井宿 | 鬼宿 | 柳宿 | 星宿 | 张宿 | 翼宿 | 轸宿
对应动物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 奎宿 | 娄宿 | 胃宿 | 昴宿 | 毕宿 | 觜宿 | 参宿
对应动物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 斗宿 | 牛宿 | 女宿 | 虚宿 | 危宿 | 室宿 | 壁宿
对应动物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九野:二十八宿
中央钧天 角宿 亢宿 氐宿
东方苍天 房宿 心宿 尾宿
东北变天 箕宿 斗宿 牛宿
北方玄天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西北幽天 壁宿 奎宿 娄宿
西方颢天 胃宿 昴宿 毕宿
西南朱天 觜宿 参宿 井宿
南方炎天 鬼宿 柳宿 星宿
东南阳天 张宿 翼宿 轸宿
古代一共有多少个星座,分别是那些?
古代的星座呢也是像现在一样有四十几二十多个星座的。那么古代人的星座呢和咱们的地理位置或者是气象变化有关系,所以他那变迁的也是有变化的,例如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现在位置就有明显的变化。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