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有8座“东京”城,皇帝起名为啥不商量下?有这原因

起名 2024-05-14 09:11

上个月,安倍晋三首相访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日本的首都“东京”全称为“东京都”,本名“江户”。 “东京”的名字来源于明治维新之初,日本皇室迁居元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之后将江户定为“东京都”。 可见“东京”这个名字相对于“京都”来说,是位于日本“京都”的东边的意思。

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东京的名字其实也受到中国古代“京号”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权自东汉以来,喜欢把方位定在“京”字和“都”字之前,以表示某座重要城堡的首都和陪都地位。 东汉投降后,中国古代的“多都制”逐渐形成,两京制、三都制、五京制等不同时期轮流采用的制度得以发展。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曾出现过8座“东京”城,分别建立过陪都甚至首都。

《清明上河图》局地东汉:第一座“东京”城

经由西周、秦、西汉三朝、周公而建的洛邑(洛阳,今河南洛阳)城,首先以“成周”之名维持着西周王朝对东方诸侯国的统治地位,与宗周丰镐齐名成为西周王朝的东方重镇,有东京之名,也有东京之实。 而且秦王朝比较短命,只在洛阳保留宫殿,没有明确发挥洛阳的作用。 西汉王朝始终奉行长安本位政策,洛阳与其他行宫保留之城并无太大区别,但前汉中后期的儒士们已以周公营洛为标杆,呼吁统治者迁都洛阳。 王莽“新政权”响应儒家号召,将洛阳升格为“新室东都”,虽然最终没有迁都,但在形式上首次赋予洛阳“东都”之名。

东汉政权以洛阳为首都,一口气持续了180年。 东汉政权需要宣传自己的政权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必须尊崇长安,所以东汉政权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南阳为“南都”,实行三都制,赋予长安、南阳特殊的尊隆地位之所以把南阳奉为南都,是因为南阳是刘秀的刘汉宗自前汉叶以来的故乡,同时又有尊崇南阳和长安、尊重祖先的孝道之意。 洛阳因东方相对长安城的位置而被冠以“东京”之名。

总的来说,我明确称呼“东京”的第一个城市是中韩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与偃师市区之间的汉魏洛阳城址区,位于著名景点白马寺以东。

曹魏:皇室的故乡是“东京”

曹魏代汉以后,洛阳、许昌、邺、长安、谥五城为曹魏五都。 其中,洛阳居中,东汉东京至曹魏都,其余四个分别以其方位形成东西南北四京。 长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的汉长安城遗址区)是西汉的首都,也是东汉西京,当时曹魏雍凉地区的重镇,在洛阳以西,所以仍是“西京”。 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南部的邺城遗址区)是汉末新崛起的河北重镇,是袁绍、曹操的霸府所在地,也是魏公国、魏王国的都城,位于洛阳的北方,曹魏“北京()可能也是如此。 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城区)是汉献帝建安年间的汉都所在地,也是曹操霸业的重要根据地,曹丕受禅之地,因地处洛阳南方,故有曹魏“南京”之称。 侨城)今安徽省亳州市)的地位与东汉的南阳相似。 几乎都是曹魏皇室的故乡,也正因为位于洛阳的东方,才被设立在曹魏“东京”。

北周隋唐:洛阳四次“东京”

除曹魏和北周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政权,都没有设立“东京”。 北周的东京城的设置也很短。 北周灭齐(公元577年),刚才再次以洛阳为东京,但此后不到四年北周就被杨坚取代了(公元581年)。 虽然北周东京很短,但是为了具体管理河南河北地区的军政事务,设立了六府官“东京六府”。

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典范)隋朝登基隋炀帝后,长安的粮食供应需要外运,离大运河较近的洛阳还不方便,隋炀帝就建立了东都洛阳,作为隋朝后期的都城。 隋文帝还没有确定洛阳的东京地位,可以说隋炀帝在他的统治时期就明确把洛阳作为东都。 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后,洛阳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自此,洛阳城正好搬迁到现在洛阳市区的位置(隋唐洛阳城迹区)。

唐朝于公元661年(唐高宗时代)以洛阳为东都,公元684年(武则天时代)以洛阳为神都,公元705年(唐中宗时代)改元东都,公元742年(唐玄宗时代)以洛阳为东京,公元762年(唐代宗时代)再次以洛阳为神都与唐朝的北都晋阳、中都河中、南都江陵/成都、西都凤翔相比,东都洛阳可以说是历时最久的大唐陪都。

总的来说,洛阳城在北周隋唐三朝断断续续地建立了四次“东京城”。 分别是北周末年、隋炀帝时代、唐朝高宗后期、盛唐以后。 值得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武周政权虽然以洛阳为首都,但洛阳的名号是“神都”,不是“东京”,所以严格来说武周政权没有设立“东京”城。

五代北宋:“东京”汴梁为首都

朱梁政权取代唐朝后,以开封首都(今河南开封)为东都,陪都洛阳为西都,后来后唐政权又以洛阳为东都,后唐的后晋、东汉、后周,甚至北宋,以位于南北大运河枢纽的开封为首都,称为“东京” 于是开封在五代十国和北宋两百多年间,成为我国历史上8的第三大运河枢纽,统治着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中原地区。

除了北方五代政权设有东京外,南方十国中南唐、吴越两国也设有“东都”。 南唐国的东都是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与南唐国的西都金陵(今南京)齐名。 吴越国的东都是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与吴越国都西都杭州齐名。 所以,扬州和绍兴也曾临时建立东南割据政权。

另外,渤海是与唐朝同步存在的东北地区割据政权,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唐风强烈,因此被称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在京号方面也受到唐朝和新罗的影响,曾经定都的五座城,根据方位分别命名为“五京”,以现在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遗址的龙原府为东京城。 每个都是(应对备注的建都。 渤海的五京制,影响了将来同样在东北地区兴起的辽、金两朝。

辽金夏:即将消失的“东京”

与两宋同期存在的北方辽、夏、金政权也学习中原政权的样子,设置了东京或东都。 辽朝的东京是辽阳府,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是辽国灭亡渤海国后,为镇压东方新附领土而设的东京,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上京临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境内)、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

辽《猎虎图》金朝取代辽朝定都上京会宁府时,没有设立东京。 海陵王迁都燕京后,才改为设置的南京辽阳府,为金中期以后的东京,起到镇服东方的作用。

与宋辽金并立的西夏,以首都兴庆府为东京,是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李元昊建国以来西夏首都所在地,与西夏西京西平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境内)齐名。

辽宋夏金以后的元明清三朝七百多年间,没有设立过东京或东都,所以东京、东都的名字没有像南京、北京那样由“京号”改为地名,而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没有在现代中国的版图上留名。

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八座东京城。 总结如下。 备注对应的建都政权、建都的性质)。

洛阳(河南洛阳) :东汉首都、北周陪都、隋炀首都、唐陪都、唐末首都、后唐首都

侨城(安徽亳州) :曹魏陪都

开封(河南开封)后梁首都、后晋首都、后汉首都、后周首都、北宋首都

江都(江苏扬州)南唐陪都

越州(浙江绍兴)吴越陪都

龙原(吉林珲春)渤海陪都

辽阳(辽宁辽阳)辽朝陪都、金朝陪都

兴庆(宁夏银川)西夏首都

(原标题:历史上的“东京”城市) ) )。

来源:北京晚报寒鲲

编辑: TF001

标签:
全部评论